当前位置:首页 > 警营风采 > 文学作品

李志清:我的高考记忆

   时间:2017-06-25 12:19

  高考,是人生重要驿站,它是由中学教育向高等教育的分水岭,是莘莘学子开创美好未来的起跑线。对于曾参加过两次高考的我来说,高考,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转折,是我“走出山村,走向城市”转机,它让我终身难忘,记忆犹新….. 

  1981年7月7.8.9号三天,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高考。7月,是南方一年中最热的月份。记得7日凌晨四点,我们乘坐由学校包租的大交通车,从洗马镇中学出发,到县城参加高考。当时,没有家长陪考,也没有丰盛的食物。早上起床没有闹钟提醒,就是靠学校起床铃声或是同学们互相叫醒。也许是过于紧张,或是过于兴奋,我夜晚失眠,但在天要亮时睡着了。等我做梦惊醒后,才发现寝室里早已空空如也。我立即起床,简单洗漱后,拿起书包就飞奔而去。在路上,遇到班长,他奉班主任之令,来叫我的。原来,班主任在点名时,发现班上就我一人未到,那时没有手机联系,于是,班主任叫班长马上回学校找我,学校包车也不得不停下来等我。我挥汗如雨,随班长跑到聚合地点。班主任没有批评我,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爱意和无奈….. 

  客车在路上开得飞快,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开到了我们住宿地-----县政府招待所。我们匆忙准备后,又一起步行到离住宿近20分钟里程的高考考场-----县师范学校。走进学校,警戒线拉起,公安民警荷枪实弹,挂着工作牌的考试人员出出进进,一派“如临大敌”景象,让从没见过如此场景且考试心理不很放松的我,感到异常紧张和不安。 

  高考第一门科目是语文。对于班上语文课代表来说,语文考试我一直不很紧张,因为我太相信自己的语文成绩。但可能是没见过如此氛围,也可能是考学心理压力过大,也许还有晚上失眠之故,以至于进入考场后,我好久心难以平静,拿笔的手不停颤抖,心跳特别快,大汗淋漓,感到特别紧张。特别滑稽的是,当我把基础部分做完时,我看了看手表(是考前从我大姐处借的机械表,由于不知道上弦,已经停了),感到还有“充足”时间打作文草稿。当年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但当我把作文草稿写完,正准备誊写到考试纸时,考场的预备铃声响起,考场老师提醒大家,还有一刻钟时间交卷。我此时才发现自己看错了时间,心里更慌张,本来写字速度就不快的我,立即誊写作文。但由于时间太仓促,结果作文没有誊完就结束了考试,语文考试很不理想,这对于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我无异于是当头一棒。 

  “屋漏偏逢连天雨”,下午考试,再次应证“祸不单行”的古语。7号下午考地理。我们在宾馆休息后,大约2点左右,老师就带着我们朝考场走去。中午,骄阳似火。我们走到没有空调的教室时,全身被汗水湿透。当老师提醒大家准备好准考证时,我才发现高考准考证不见了。我翻遍了书包,翻遍了口袋,还是没有找到。无奈,我只有返回宾馆,到处查找,仍一无所获。得知我准考证遗失,我在县公安局工作的哥哥,立即通过县教育局关系找到考场工作人员,学校校长班主任老师一起给我想办法,终于通过上午考场老师担保,让我参考,但我走进考场时,已比别考生晚了10多分钟,以至于由于时间不够, 地理考试的最后一道18分的考题没有作答 。地理考试再次失利,这意味着1986年高考只能是名落孙山的结局。因为,我知道,1981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才30万人,录取率不足7%,任何瘸腿和失误都是不容许的。 

  此后的考试,我不抱任何希望,随心所欲的应付,心理防线彻底崩溃。高考考完后,我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子里,睡了三天三夜,不想吃喝。母亲和家人担心我出问题,想出了许多办法帮我分忧。我在度日如年中熬到了高考成绩揭榜,结果出来了:我离1985年大学录取分数线只差6分。于是,悔恨,自责袭上心头,无奈,懊恼油然而生。更多的“如果”一遍一遍在脑海回荡。通过1985年高考,我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高考,它是对知识的检验,对心理的考验,它也是成功失败的循环,希望失望的轮回,内因外因关系相互转变的见证,它更是我日后“改变命运走向成功”的基点。 

  1981年秋季,不甘失利的我,再次回到洗马高中母校复读,虽然家里条件异常艰苦,常常忍饥挨饿;虽然我敬爱的母亲在我入学不久就患上胃癌并在82年3月份我高考前夕因病去世,给我学业和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但1981年高考的经历和体验,从中感悟的人生哲理和宝贵经验教训,始终在激励和鼓舞着我,让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徐徐前行,终于在1982年高考中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在考上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到黄石公安工作30多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事业的挫折,婚姻的破裂,精神的萎糜,人间的冷暖,也感受到工作的愉悦,群众的赞许,同事的慷慨相助,朋友的真诚相待,随着年纪的慢慢变老,我的记忆力大大下降,但1981,1982年两次高考的记忆却始终深刻,犹如昨日,可以说,终身难忘,沁人心脾。   

   

   

                 作者系黄石交巡警支队事故调处大队教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