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警营风采 > 文学作品

阚家塘——古民居的观赏之美

   时间:2018-12-14 08:41

作者简介:胡定国,男、61岁。黄石人,退休警察。爱好书法、散文创作与户外运动。



阚家塘

——古民居的观赏之美


原创/胡定国 

 

在地势跌宕起伏的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后垴山的深处,有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阚家塘古宅。这些古宅经过李氏家族世代传承和苦心经营,用心呵护,最终形成美轮美奂,蔚为壮观的古民居奇观。它们不仅展示着明清时期民居形制之美,家族和谐的人伦之美,儒家文化的精神之美和古民居的传承之美,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传统村落和乡村历史、文化。可算是鄂东南地方特色古民居一种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其实,对于这处古民居,我在几年前就听说了,但因各种原因始终未曾前往观赏。今年的深秋,寒露刚过,趁着晴朗的天气与家人一起驾车前往。驱车从黄石出发,沿着黄阳快速公路,穿过月亮山隧道,秋意伴随着山中红叶愈发浓烈。当车开上大冶湖特大桥时,深秋的大冶湖,像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白云,全部溶成瓦蓝色。尤其是那一轮明丽的秋阳洒在湖中,如银如镜,湖水两侧铺满了悦目的草黄、金黄、桔黄,让我们如痴如醉。车过太子、陶港、军垦农埸,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排市镇。车过了排市镇,便进入山区,后垴山的山路渐渐变窄,山间各色花儿自在开放,树叶已涂抹上油亮的澄黄。路两边的田地,山民收获了一年的劳作。坐在车上的大姐二姐说,她们最喜欢看野外这些自然的景色。当年,我们下放到大冶农村时,景色跟这差不多,但却没有这样的心情观赏。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说话间,十多公里的山路,汽车一直穿行在树木繁茂的密林中,不多一会工夫,拐过几道弯,下几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突然就看到了那一字排开,错落有致,很有规模、气派的古民居——阚家塘。说来真是运气好,那天,我们正巧碰到回乡办事的阚家塘李氏后人,第九代孙李名胜先生。他听说我们是专门来观赏古民居的,对我们特别热心,并一直陪同我们参观、讲解,使我们获益匪浅。

阚家塘的四周,群山环抱,竹木茂密,风清谷幽,古民居深藏在如黛山峦环抱中。一股清泉从后垴山的山洞中溢出,沿着古宅旁的沟渠流淌,细水涓涓,绿草、藓台点点。古宅后面便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这片一百多间的古宅青瓦盖顶,点缀山间。阚家塘古民居之美,美在古民居的样式,美在传统习俗的和谐人伦,美在是一幅有韵味,纯天然的山居图画,仿佛把人带入传统的古风、古韵之中。


纵览这里的老屋建筑,大约有3500平方米,宅院长约100多米,宽约30米,古宅依山而建,南低北高,平面为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具有典型明清古庄园建筑模式。房屋以李氏家祠正中为南北中轴线,至公屋正堂,东西两条环廊,将两侧数十间厢房相连,石阶再上,就是供奉先祖灵位厅堂,两侧还廊通达各个房间。整个屋内三纵三横,三十六个天井,一百零八间房屋,石凳、石沟、石天井,井然有序,房房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各院落以纵横青石板巷道分隔,天井、回廊、排水沟均铺青石板,每套院落的天井排水汇集到南北纵向的暗沟统一南流后注入门前低水田中。我们知道,一般古人选择安居之地,都会考虑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即: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鸣。值得称道的是,阚家塘古民居设计讲究风水,讲究防火、防盗,采光、排水独具匠心。其排水系统较为科学,不管多大的雨都不会四处溢流。雨水落在天井里有聚财之意。从外观看,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马头翘角,典雅大方,排列有序,正门上方,“盘谷风清”几个石刻字清晰、猷劲。外墙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俯视屋顶,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种多屋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以及它的典雅、庄重,给人一种稳定,安静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是梁、柱、枋、檩,还是天井、回廊、排水互为相交,构成了一个系统上的整体布局。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溜脊,错落有致;有的沿沟环竹,背靠后山,气势壮观,这与园林中的借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古民居超拔、流畅、安稳的外形风格,从中解读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手工工艺和制作水准。

这是古民居的建筑技艺与艺术美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满足了李氏宗族物质需要,也满足了家族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传达了李氏富甲一方的阔气。阚家塘古民居以别致,优美建筑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使整个后垴山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正所谓,门后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据李名胜先生介绍:排市镇后垴山共有三十六塘,阚家塘只是其中的一个塘,但它的古宅保留比较好。其先祖李克瑞,字开周,号辑五,清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出生。自幼好学,聪颖慧悟,曾两次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但他看到家中贫困,志在经商,以早日回报父母,便中途辍学,从事茶麻生产与贸易,苦心经营数年,终成大业。一生置有三万多亩湖泊,四千多亩田地,三千多亩山林,年收租上万石,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

这里虽名为阚家塘,实际没有一户姓阚,均为李克瑞后裔。后垴山三十六塘也有其它与姓氏无关的情况,他分折,可能是当地的一种习惯与习俗。当时先祖建房,就着眼于百年大计,依山而建,形成了上、中、下三重,逐步建起了三个大门,三十六个天井,一百零捌间房屋。先祖从三十岁建房,建成时已八十五岁。去世后葬于后山,如今坟墓仍保成完好。他说,整个内部结构,可分为祭堂、公屋、客堂、茶楼、厨房和起居室六种类型。其中,祭堂、客堂是家族人的禁地,客堂的装饰比较好,有木雕藻井,雕花木窗,精巧木楼,主要用于接待客商与友人。公屋为家人活动场所,遇事聚会和操办家族婚庆等事宜,平日保持洁净,严禁家禽入内。而起居室,则无论长幼均为同等规格的面积。五个儿子和后代,都已确定面积使用和传承。李名胜介绍:这种“天井院”式的古民居,凝结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如,祭堂、客堂、公屋是非常讲究“秩序”、“礼节”,讲究“礼教”、“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序”。这种轴线对称的格局强调秩序感,也强调家族和睦与道德,这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李名胜介绍:在我们鄂东南乡村,做屋是人一辈子的大事,可谓是家室天下。因为视为神圣,便有许多规矩禁忌,使人不能轻易破土动工,大人小孩不能轻率言语。选良辰吉日奠基,打罗盘定大门朝向,上梁时在梁上披红挂彩,这些都是必须的。先祖为了将一个庞大的家族团结生活在一起,房屋先后建了五十多年,建成一百零捌间,但布局仍然是一个整体,这便是家族和谐的人伦之美,也是世代繁衍传承着那份融洽的感情,整个家族和谐得如一家。家族的孩子按年龄、辈份排次序,大哥、二哥、三哥,一直排下去,女孩也一样,论先后称姐妹。平常都是来客互相陪,有好吃的互相分享,有了难处互相帮,长幼分明,兄弟姐妹有别,真正的和谐融洽。时代、地气、人性,铸就了老宅一个又一个温馨的传奇。

李氏家族的兴旺,除了自身的勤劳创业,还有联姻的传奇。据传,富池有一大户人家将闺女嫁给李氏公子,现由富池镇、枫林镇共管夹节湖就属她家所有。她在出嫁时提出要求,不要嫁妆,只要求将夹节湖给她十分之一,每年分红,否则不嫁。父母拗不过她,只好答应。后来真的每到冬季放水起鱼,她就回娘家分得夹节湖十分之一的红利。

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李氏后裔仍然享受先人带来的红利。去年冬,阚家塘李氏后裔又从夹节湖拖回一万多斤鱼,按870多人,每人一份。此事,既反映了富池、枫林人民的纯朴与守信,两百年前的约定仍生效,也印证了李氏后裔的智慧,怪不得李氏宗族人丁兴旺、昌盛。

是啊,在阚家塘老宅里徜徉,不时能看到一些古朴典雅的木雕,或人物或花鸟虫鱼或马羊牛图案。这些木雕,不管人物、花鸟、虫鱼、牛羊、山水或舟桥车马,无不传神逼真。手法细腻而简洁,构图对称而有变化,安排合理而颇具匠心。如果你仔细看木雕图案,鸟的羽毛、马的鬃毛,刻画得栩栩如生。有不少的房间内还留有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书案等。上面雕龙刻凤,花纹图案,形象生动,容态各异逼真。这只能说,古宅越老,越是能找到震撼人心的古迹古董。走在青石板的地面上,触摸着古朴斑驳的墙体,看着温暖的阳光从天井中斜射进来,令人恍惚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我似乎有一种奇特的感受,一排排厢房,一条条环廊,一级级台阶,一处处天井以及那些雕花的阁楼、门窗,不得不让你去猜想它的辉煌、蕴藏和它很早以前的主人。



由于,时过境迁,这片老宅象是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汉,雕花残落,精华不再。经历了一度的繁华后,与现代距离愈来愈远。它们栉风沐雨,老旧沧桑,已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却依然苦守一片古老。曾几何时,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阚家塘曾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李克瑞作为成功的一代儒贾富商,争得了一大片家业。又因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重亲情,重宗族的观念,使他十分珍视将一个庞大的家族和众多的人口统领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最多时有68户,380多人生活其中。实在是阚家塘古民居的美德,其芳名自在天下。今李克瑞公虽往,而阚家塘一段辉煌,富甲一方的往事显然未散。这恐怕也是儒家传统文化在排市镇后垴山的一个宿影。当我们在观赏老宅时,景色虽甚苍凉,然断续低回,何处不是李克瑞之遗踪,让人留连感叹。



现如今,历史因这座老宅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李克瑞经商发家的艰辛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中。阚家塘这片古民居,在远离尘嚣的后垴山,处处流淌宁静。虽然,它深藏在僻壤的深山,因为有了古民居,因为有了老宅,它就有了历史,有了记忆,有了许许多多追寻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的人群来此寻觅追踪,怀古畅想。

现在,政府为了保护古民居,发掘古民居的文化价值,振兴乡村旅游,带动落后的乡村旅游和经济,已于2014年将阚家塘古民居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拨款四千万元修缮。目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于2017年完成修缮。正好契合了现代社会新时代正在发生而且已经发生着伟大的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那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户外休闲和乡村旅游的风潮。我想,这样的喜庆结果,恐怕是葬在古宅后山的李克瑞公不曾想到的,既保护了他的老宅,也能使他的百世芳名继续流传。



当我们观赏完古民居悠长的历史后,无不感叹人生的短促,感叹岁月的急迫和绵长。站在阚家塘古宅前,我曾陷入沉思,脑海里陡然涌出屋主李克瑞公晚年的惬意生活,屋前流泉缓缓淌过,屋后竹林沙沙作响,看门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手捧一杯青茗,坐在自家的茶楼里晒着暖阳,听着流泉叮咚流过,闻着花香入眠,享受平淡安静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啊!只可惜这种世人向往的惬意生活,如今却成了过眼云烟。

但我深信,经过修缮后的古民居——阚家塘,一定会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此观赏、游玩。